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重大區域發展戰略,過去一年來,取得了諸多突破。尤其是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提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11月15日,國家發改委方面稱,正會同和組織有關方面,抓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城際鐵路等專項規劃編制報批工作,“1+N”的規劃體系逐步構建。這似乎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出堅實的腳步,美好愿景正變成生動現實。
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即“珠三角九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超10萬億。
作為世界級的制造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成熟度最高的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已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
從經濟總量上看,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灣區相當。不過在人均GDP方面,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其他三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都有不小的距離。尤其是大灣區內部各個城市的落差較大,既有港澳這樣遙遙領先的發達經濟體,也有江門、肇慶這兩個人均GDP低于中國內地平均水平的欠發達地區。總體而言,珠三角西岸發展程度明顯不如東岸,龍頭城市也主要位于東岸。
這樣的落差也意味著未來大灣區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在目前灣區核心城市功能由制造中心向生產服務中心轉移,核心城市對周邊小城市、外圍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更為顯著,從而形成產業在灣區范圍內的合理梯度分配體系。
綱要提出,要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根據綱要,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是打造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和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大灣區發展的前提。綱要提出,要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對外聯系通道,提升內部聯通水平,推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銜接順暢、運作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今年以來,大灣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該省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保持高位,前三季度,廣東完成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23.7%;其中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8.8%,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9.4%。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今年以來,廣東基建提速與大灣區建設有關。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珠三角各市也紛紛成立了灣區辦,推動第一輪項目落地,保障資金到位,有力推動了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長。
這其中,軌道交通是一個城市群發展的基礎。綱要提出,要構筑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以連通內地與港澳以及珠江口東西兩岸為重點,構建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城際快速交通網絡,力爭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
廣州市日前提出,將推進廣湛、廣汕高鐵等標志性骨干工程和廣佛環線、穗莞深等城際軌道項目,加快廣州地鐵網線向周邊城市延伸。深圳的地鐵建設也在計劃向東莞和惠州延伸。此外,深圳和廣州都先后整合鐵路投資資源,由城市地鐵公司領銜加快地鐵、市域鐵路和城際鐵路的建設和運營。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分析,大城市的地鐵公司,在建設市域(郊)鐵路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通過市域鐵路、城際鐵路建設,這些大城市可以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實力雄厚的優勢,發揮中心城市引領帶動作用,將周邊中小城市納入進來,加快大都市圈的形成和發展。
“地鐵原來大多是在一個城市之內,現在慢慢地延伸到城市周邊地區。”彭澎說,城際鐵路、市域鐵路由地鐵公司來統籌,采用公交化運營,可以降低跨城通勤成本。隨著各種軌道交通的建設,整個珠三角地區越來越像一個城市。
胡剛稱,當前珠三角沿海各個城市都在積極向珠江口發展,灣區內部城市將形成十分緊密的聯系。隨著灣區內部軌道交通的構建,交通網絡的完善,未來大灣區核心區將形成一個緊密的城市體。
機場建設方面,大灣區正在加快構建世界級機場群。11月15日,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五大機場高層聯席會議在廣州召開。與會方認為,五大機場將在地面交通、空域資源、航線網絡、技術創新、產業培育等方面,積極營造發展共識,深化協商合作,共同推動形成五大機場優勢互補、緊密協作、聯動發展的良好格局。
要素資源加快流動
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基礎上,資金、人才、信息等各種要素流動也在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與世界其他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條件下建設,國際上沒有先例。因此如何加強體制機制創新,促進要素在各個城市之間的暢通流動十分關鍵。一年來大灣區進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努力沖破與發展不適應的體制機制障礙。
在要素流動方面,綱要明確指出,要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包括推進投資便利化、推動貿易自由化,促進人員貨物往來便利化。
廣東省社科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江年認為,綱要把大灣區“9+2”城市當作統一市場來進行的,商品市場、人力資源市場等等,還有商品流通之間更便利的措施,將整個市場的營商環境作為重中之重,提出了更好的商事制度改革的安排、三地通關的安排等等。
今年11月6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北京出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會后,林鄭月娥對媒體表示,會議同意了16項措施,將進一步便利港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就業和居住,加強大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等便捷流通。
隨著整個區域一體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各種要素在大灣區內部的流動顯著加快。彭澎稱,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充分發揮港澳在國際化、科創方面的優勢。例如,香港擁有亞洲頂尖的高教資源,擁有比較頂尖的科創人才,香港可以作為科創的源頭,積極對接珠三角的各類創新平臺。
國家發改委發言人孟瑋15日亦稱,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加速打造。《加強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實施方案》印發實施,將港澳創業者納入當地創業補貼扶持范圍。出臺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廣東省制定實施細則,在珠三角9市工作的港澳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將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據不完全統計,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設立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平臺以來,已吸引港澳青年創業團隊360多個,涉及互聯網、金融、科技、生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就業人員近4000人。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