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是自2010年以來全國第10個“敬老月”。
10月11日,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吳玉韶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今年是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第20年。從1999年的1.3億老年人占10%,到2018年的2.49億占17.9%,20年期間我們人口老齡化速度發展還是比較快的。”
10月16日,長期研究老年人口學的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陸杰華教授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指出,當前,人口老齡化加劇是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同時也給社會發展帶來機遇。發展老齡產業不僅有利于改善民生,提升老年人物質文化精神的需求,同時,還有助于拉動經濟發展。推動老齡產業快速、健康、高質量發展,使老齡產業成為未來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
養老產業興起
天津許女士的爺爺和奶奶今年都已經93歲。因為沒有和兒女住在一起,許爺爺家請了一個專職保姆,24小時住在家里,既負責老人的飲食和家里的衛生,還給老人提供必要的護理服務。
“爺爺早就已經行動不便,平時幾乎不下床。奶奶身體稍好一些,還能下樓遛個彎兒。有一次,我爸問我爺爺,要不要將他們送到養老院。爺爺說,‘如果你送我們到養老院,我們就完蛋了。’他很排斥養老院,因為他從來都認為,應該在家里養老,去養老院養老是西方的思維。”許女士告訴本報記者,兩位老人不愿去養老院,而更習慣于在家里養老。
“現在家里的保姆也是在磨合一個之后才找到的,我們是從家政公司找的,她之前有過護理老人的經驗,所以我們最終確定下來了,但是還是不盡如人意。因為我們沒有找到這種專門做老人護理服務的工種。”許女士告訴記者,找到一個合適的具備一定的護理專業技能的保姆成為許女士一家的煩惱。
許爺爺的養老需求在全國范圍內較為普遍。更傾向于在家里養老,是中國老人的普遍訴求。
據了解,養老體系包括三種形式,即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按照“9073”養老模式,居家養老的比例達90%,社區養老為7%,而機構養老的比例較小,僅為3%。
2019年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人口數據顯示,2018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
吳玉韶指出,人口老齡化是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而目前,社會對此有較大的誤區。
“全社會對人口老齡化的認識還有很多誤區。比如說,把人口老齡化等同于老年人問題或者養老問題,其實人口老齡化問題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不僅僅是老年人問題,也不僅僅是養老問題。再比如,把老齡工作縮小為部門工作或者業務工作,其實老齡工作是全黨全社會的一項工作。”吳玉韶說道。
陸杰華向本報記者指出,老齡產業涉及面廣,與民生息息相關。老齡產業是為滿足老年人特殊消費需求而由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部門和企業的集合,如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用品、輔具、醫療、康復、住宅、教育、娛樂、咨詢等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部門和企業。
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新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有人做過統計,我們國家級和省級出臺關于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文件和規劃、戰略等不下300多份。”
在政策推動之下,近幾年養老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天眼查數據顯示,處于在業和存續狀態的企業名稱中帶有養老的企業數量從2010年以來迅速增加。2010年,該數據為1171家,每年以數百家的增量增長。2013年之后,數據增長更加迅猛,每年增長數千家。2019年該數字已經超過2.8萬家。
艾媒咨詢《2019中國養老產業發展剖析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不斷增長。2018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達6.57萬億元,預計2022年可達10.29萬億元。
社會資本涌入
陸杰華認為,近幾年,我國老齡產業發展面臨黃金機遇期,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各種公共政策在推動老齡產業發展;第二,中國老齡產業規模不斷增大,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第三,科技水平提高帶動了產業發展;第四,老年人豐富的需求是產業發展很重要的機遇。
9月23日,針對養老服務有效供給不足、消費政策不健全、營商和消費環境有待改善等突出問題,民政部公布了《關于進一步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從六大方面提出了發展措施。
對于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服務機構,《實施意見》也指出了其主要定位,探索多樣化的經營模式,引導社會力量根據市場需要,興辦面向中高收入家庭的養老機構,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多元化、便利化、個性化服務需求。
陸杰華向記者指出,發展養老產業,應堅持“政策推動,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統籌規劃,社會支持”的總體思路。社會力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對社會力量舉辦的養老服務機構而言,必須找準定位,抓住剛需。”陸杰華向記者說道。
因為本身為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家屬,博士研究生畢業于日本醫科大學并從事老年病研究的金恩京歸國后成立了專門服務于認知癥老年人的康養機構——北京康語軒孫河老年公寓。
10月16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金恩京指出,國內養老和國際先進的養老模式差距在于理念,“國內養老產業發展速度很快,不過,與先進國家的差距還比較大,最大的問題在于理念,即如何看待衰老,如何去理解生命最后的歷程,并為老人提供所需的服務。”
“每個老人自己的狀態、服務需求、所要求的生活品質都可能會不一樣,所以,公立養老機構和社會力量舉辦的養老機構各有存在價值和需求,二者共同滿足多元化的需求。不同的公立養老服務機構與社會力量舉辦的養老服務機構應百花齊放。”金恩京向記者說道。
金恩京希望,對于公辦和社會力量舉辦的養老機構應該公平對待。“不管公立民營,都是‘親兒子’‘親閨女’,所以一碗水要端平。不管是公立還是民營,都是在為國家解決社會的養老大問題。那么在稅收、土地、補貼等一系列的政策方面,我們應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去競爭、合作,服務老年人群,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
以居家養老服務為主的福壽康(上海)醫療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社會力量舉辦的養老服務機構主要有三大特點和優勢,第一,機制靈活;第二,定位清晰;第三,越來越多資本介入。
“社會力量舉辦的養老服務機構對護理人員要求明確,激勵措施明晰,運營效率相對更高,體制機制相對更靈活。民營的機構在不斷地做服務細分,因為我們要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需求,我們就要有自己專業的特色。民營機構對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因為它沒有很多公益的任務或包袱。此外,國家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包括不少外資都在加快進入。這幾年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張軍向記者說道。
張軍認為,目前,養老服務業還存在剛性需求量大、醫療資源與護理負擔加重、特色專業化服務支持力度低、服務對象的消費觀難扭轉等特征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國老齡化快速增長,高齡人群也是快速增長。高齡就帶來兩個問題,失能失智,另一個是醫療剛需人群。現在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長壽高齡。長壽高齡,這就意味著疾病會更多,失能的風險就更高。我們現在服務的對象有46%是重度失能老人,重度失能、80周歲以上占了一大半。80周歲以上重度失能的比例就更高。”張軍向記者指出。
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記者:晏國文,曹學平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