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深圳市長陳如桂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產業規劃(2019-2025)》等事項。
據了解,深圳此次出臺的規劃將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目標分為兩個階段:
到2020年,自創區創新能力全國領先,成為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的制高點,助力深圳完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的構建。
具體表現為:新興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2%,國高企業突破1.5萬家。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集聚一批高質量科研機構,打造一批國家級創新能力平臺,部分行業進入全球中高端,市級以上創新載體累計達到2200家,PCT專利申請量達2.3萬件。創新型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累計引進高層次創新團隊突破200個,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達到190人。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大幅提升,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4.2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以上,單位GDP能耗指標達到先進水平。片區發展不平衡有效改善,推進約15個片區轉型升級,形成17個現代服務片區,22個高新技術產業片區。
到2025 年,自創區創新能力進入國際前列,助力深圳形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具體表現為:新興產業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5%,國高企業突破22萬家。創新能力實現大跨越,原始創新和引領式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市級以上創新載體累計數達到2500家,PCT專利申請量達到82.8萬件。創新人才梯隊國際領先,累計引進高層次創新團隊突破350個,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達到200人。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4.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以上。片區內部發展均衡度顯著提升,推進約30個片區轉型升級,形成26個現代服務片區,44個高新技術產業片區。
《規劃》在全市重點發展產業中篩選出適合深圳自創區發展的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并結合各片區發展的現狀基礎與條件,分別制定了10個區、70個片區的發展指引,為十個園區制定了差異化的發展策略。
1、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福田園區
以“金融+科技+文化”為特色,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鞏固發展金融、電子信息、文化創意等支柱產業,開拓發展“智能+”、“金融+”與“健康+”等跨界及新興產業,提升發展專門專業服務業、時尚消費、商貿會展等戰略支撐產業,建設總部經濟集聚區和國際創新金融中心。
2、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羅湖園區
以“金融+科技+消費”為特色,鞏固金融業傳統優勢,促進傳統商貿轉型,加速發展商務服務業,引導黃金珠寶業高端延伸,做大電子商務產業,推動商業業態創新,積極培育和布局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打造國際消費中心、總部基地和服務業基地。
3、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南山園區
以“科技+金融+教育+服務”為特色,瞄準世界科技及產業創新前沿,引導科技與金融融合,發揮科技金融創新優勢,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攀升、促進科技服務業蓬勃發展,建設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等科研機構、強大研發轉化能力的企業研發機構,打造全球創新樞紐,承擔引領全市科技產業創新的重要職能。
4、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鹽田園區
以“科技+健康+智能”為特色,大力發展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海洋經濟、文化創意等產業,優化提升港口航運、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培養山海旅游消費新增長極。
5、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寶安園區
以“科技+制造+服務”為特色,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以及節能環保產業,積極培育航空航天、海洋產業。發揮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的優勢,建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
6、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龍崗園區
以“科技+制造+教育”為特色,重點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對航空航天、智能裝備、5G 移動通信和生命健康等產業扶持力度,充分發揮龍崗國際大學園作為東部地區“創新智核”對高端創新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鞏固夯實先進制造業,促進優勢傳統產業與互聯網、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化深入融合,構建產學研一體的創新生態體系。
7、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龍華園區
以“科技+制造+服務”為特色,推進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5G產業、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生命健康、現代服務業、文化時尚產業,打造建設龍華人工智能產業核心區、5G產業集聚區。
8、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坪山園區
以“科技+制造+教育”為特色,依托工業化基礎和生態環境優勢,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等產業,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集成電路、第三代半導體、機器人和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重點發力,形成“大智造、大健康、大服務”三大產業集群。
9、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光明園區
緊抓光明科學城建設國際原始創新高地和科技創新中心內核的重大歷史機遇,以“科技+制造”為特色,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打造一批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形成光明科學城源頭創新成果產業化引領區和示范區。
10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大鵬園區
充分發揮大鵬灣、大亞灣所形成的天然海洋灣區優勢,以“生態+科技”為特色,強化生態立區,著力優化生物產業及海洋產業發展空間,重點發展生物、生命健康、生物醫藥、海洋、旅游、現代農業等環境友好型產業,探索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產業發展新路。
據了解,為制定此次規劃,深圳還對自創區進行了整體“摸查”:
創新方面,深圳自創區2018年共有市級以上創新載體1800多個,以工程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為主,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電子和生命信息等領域。區內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約1.4萬家,是深圳市經濟發展和產業創新的主體。
從產業結構上看,自創區總體的二產占比為5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16個片區為三產主導。總體呈現原特區內二三產混合,原特區外以二產為主的特點。
空間方面,自創區現狀有四成為工業用地,總面積約162平方公里,占全市工業用地的59%,是深圳最主要的產業空間。
發展效益方面,自創區各片區內部發展不均衡較為突出。首先是經濟效益的不均衡,地均增加值平均30億元/平方公里,高低相差10倍以上。其次是空間效益的不均衡,原特區內中心片區毛容積率普遍在4.0以上,東部片區則低于1.0。三是創新資源不均衡,半數以上的創新人員和創新載體集中在兩到三個重點片區,三成左右片區沒有市級以上創新載體。這也是造成空間和發展效益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本文來源:深圳夢公眾號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