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活力低下是建筑企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建筑行業存在很多規模龐大的企業,但是企業達到一定的規模往往會出現決策效率低下、執行能力不高、靈活性不強等問題。筆者通過對組織活力較高的企業進行觀察和總結后發現,富有活力的組織是企業持續盈利的能力的核心,如何提升組織活力,是當今建筑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建筑企業為什么要提升組織活力
從市場變化來看,近年來,中國建筑業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從2016年開始,中國建筑業增速逐步下行,到2020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逐步轉向平穩增長,建筑業市場增量不再,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建筑企業勢必要不斷創新,突破企業內部的局限,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
從工程領域技術革新來看,在時代的背景下,各個行業的發展都有賴于技術的革新,建筑行業亦是如此。長遠來看,技術是推動建筑行業發展與變革的中心要素。各種新興技術不斷涌現,如建筑3D打印技術、建筑機器人等,每一種新興技術的出現及運用都將給建筑行業帶來顛覆性的改變,而建筑企業則需要時刻準備好迎接并適應這些變化的到來,否則很有可能被市場迅速淘汰。盡管建筑行業具備一定的特殊性,但誰也不能保證柯達、諾基亞故事不會在建筑行業再次上演。
從變化的人口因素來看,近年來中國社會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口紅利優勢不再,而傳統建筑行業對勞動力的依賴是非常巨大的。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為建筑行業帶來了新的挑戰。
在可預見的未來,變革是建筑企業發展的重要層面,組織必須能夠變革。要讓變革有效發生,企業各個層級的員工都需要能接受改變、認同改變,組織活力的重要性便由此凸顯。
如何定義一個有活力的組織
通過對華為、阿里、奈飛等組織管理案例的研究,筆者發現一個有活力的組織,其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能快速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在做組織變革的方案時,我們可能認為很多調整看起來非?!拔⑿ ?,的確,很多企業管理者都會問這樣的問題“我們在沒做改變的時候,企業運行的也還可以(盡管不是很卓越),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還要做出這樣的改變呢”。我們可以把組織比作復雜的適應性系統,就像生物體一樣,它們能自然而然地適應環境,否則就會死亡。只有當企業的自身能力與外部環境要求高度匹配的時候,企業才有可能實現卓越的績效。進化論告訴我們,有機體總是在自然地變化著,通常以極微小的變化方式來適應環境。有機體通過不斷探索什么是有益的,尋找營養的來源和適應的環境來尋求生存。企業也是如此。尤其在現今這個快速變化的環境中,企業的組織對外部環境的變化需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才能成功應對并在外部實踐中學習并在未來蓬勃發展。
第二,具備持續創新的能力。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的根本。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創新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如管理創新、文化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營銷創新等等。尤其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建筑行業,創新可以使企業脫穎而出。而企業的創新則需要各層級的人不斷學習,持續成長與進步。
第三,具有敏捷而迅速的反應能力。在一個新思想、新技術和新服務不斷涌現的世界里,快速做出行動至關重要,那些不能快速滿足客戶需求,不能抓住機遇,不能創新,不能削減成本和避免重大錯誤的企業很快就會倒閉。敏捷的組織能夠迅速果斷地應對整體市場條件的突然轉變,來迎接新的競爭對手的出現和改變行業的新興技術的發展。
建筑企業如何提升組織活力?
在組織架構足夠精簡高效的基礎上,組織適應能力的核心就是它與員工的關系,以及員工感受到“參與”組織及獲得財富的方式。激發員工的活力,就是激發組織的活力。可以激發員工活力的方式有很多,結合建筑企業實際,有哪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呢?
首先是獲得員工對企業愿景和價值觀的認同。企業認同感,也稱組織認同,是指員工對企業各種目標的信任、認可以及樂意為之奮斗的程度。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能夠使企業的監督成本大大降低,員工可以根據自身的想法做事,而這些想法又與企業的價值觀一致,如此能極大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為企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企業認同感并不是簡單地讓員工認同企業的業績和規模,嚴格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而是讓員工認同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使員工和企業能夠實現精神上的統一和團結。
其二是可視化的員工價值。企業的愿景是靠企業員工共同努力來實現的,企業的管理者首先要承認員工的勞動對企業所作出的貢獻,同時要讓員工意識到自己所做的工作很重要。員工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很重要時,他們通常會感到動力且富有成就。
員工價值可視化的方式之一即是合理的授權。尤其是在這個時代,年輕的員工非常樂于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在一個相對成熟的組織中,過于詳細的分工,上司命令式的管理,反而會阻礙員工的個人發展,當員工的發展需求被阻礙時,必定會削弱其對工作的熱情。此外,在授權的基礎之上要有相對應的激勵措施,讓員工感到自己的工作“被承認”。員工被鼓勵并與組織中的其他人有所關聯時,他們會形成志同道合的群體。為員工提供提升技能的機會也很重要,便于他們更有效地工作,獲得成就感。
其三,企業內部要有一定的競爭機制,脫離人才“死海效應”。人才領域的“死海效應”,是IT咨詢顧問布魯斯·韋伯斯特(Bruce Webster)在2008年提出的,原本用來解釋大型企業IT部門的人才流失問題。大型企業IT部門經常會碰到一個問題是怎樣能長久地留住杰出的IT工程師,他們發現,留不住最好的工程師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的“死海效應”。死海是一個鹽水湖,幾乎沒有生命存在,只有到了春季,大量淡水補充進來,海水咸度降低后才會短暫出現生命跡象?!八篮P蓖瑯哟嬖谟诮ㄖ髽I,尤其是在一些民營企業之中,很多民營建筑企業會出現“家天下”的情況,企業人員流動率低下,企業內部競爭幾乎為零,員工“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導致企業發展停滯不前。
華為在末位淘汰制度上堅定不移,裁掉那些不努力工作的員工或不勝任工作的員工,每年各部門淘汰5%的比例絕不動搖,目的就是為了激活整個組織,消除“沉淀層”,讓一個大公司始終保持著小公司的活力。實行末位淘汰,讓一些落后的員工離開組織,也有利于保護優秀的員工,避免劣幣逐良幣的情況出現。
綜上所述,建筑企業的組織活力可以從人的角度出發,從激發員工主觀能動性的層面,激發整個組織的活力,從而提升整個組織的效率。
本文來源:建筑前沿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