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渣打銀行與香港貿易發展局(以下稱“貿發局”)公布了“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GBAI)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GBAI商業活動“現狀”指數從2020年第四季度的50.2進一步攀升至今年第一季度的53,超過了50的分水嶺,表明今年第一季度大灣區營商信心持續改善。
“盡管農歷新年前后工廠生產出現季節性放緩和短暫的新冠肺炎防控措施,加上成本上升導致利潤壓力加劇,但大灣區營商環境仍有所改善。更令人鼓舞的是,具前瞻性的預期指數從之前的54.1躍升至62.7。受到全球范圍內疫苗推廣所推動,營商預期廣泛改善,所有八個子指數均在60 以上。”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關家明向記者表示。
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是由渣打銀行與貿發局合作進行的一項季度調查所編制,每季度訪問至少1000家大灣區各城市主要行業的企業,了解其當前經營及信貸狀況,以及對下一季度的展望。
在第一季度的受訪企業中,來自香港、深圳、廣州的企業各為200家,佛山、東莞的企業各為100家,惠州、中山、江門、珠海、肇慶及澳門的企業合共200家。
從行業來分,制造及貿易行業的企業數量為500家,零售及批發、金融服務、專業服務的企業數量分別為200家、125家、125家,創新科技行業的企業為50家。
GBAI最新的調查顯示,在五大行業中制造和貿易行業再次一枝獨秀,其現狀(54.0)和預期(63.9)數字均居首位。制造業受訪者在八個現狀子指數中的五個和八個預期子指數中的7個均位居榜首,其中包括“生產/銷售”“新訂單”“固定資產投資”和“利潤”等關鍵子指數。關家明指出,工業生產一直引領中國在疫情之后的強勁復蘇,而最新的調查證實,由于疫苗在其他地區的推廣惠及出口,工廠生產可能在第二季度保持強勁。
調查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的信用現狀指數為 49.8,較去年第四季度的49.6并無太大變化。隨著銀行和非銀行子指數進一步跌破50,借款成本觸底。同時,受訪企業現金流壓力緩解,反映在銀行借貸意愿、盈余現金和應收賬款周轉率子指數提高。
關家明表示,信用預期指數從之前的50.8反彈至53.7,表明現金狀況改善,尤其是“盈余現金”預期子指數躍升至60.4。這意味著信用狀況在第二季度有望明顯改善,將抵消融資成本可能繼續回升的影響。展望未來,細分數據顯示,制造和金融行業的受訪者預期,第二季度借款成本將出現更明顯上升,而零售和技術受訪者則預期自身現金狀況將出現最大幅度改善。
深圳和廣州再次在粵港澳大灣區各大城市中領跑。“兩個城市都重回榜首,可能反映出大城市原本就有的天然優勢,以及擁有受益于疫苗推廣所引發的出口復蘇的固有優勢,和更重要的服務業的擴大反彈。”關家明坦言。
相比之下,作為四大核心城市之一的香港,飽受疫情之苦,仍是大灣區內表現最差的城市。盡管香港的業務活動現狀指數連續第四個季度低于 40,但其預期指數從之前的38.3躍升至50.7,與經濟增長相一致。
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其外貿進出口行業被視為全球貿易的“晴雨表”。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3月底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香港整體出口貨值同比大幅上升30.4%,進口貨值則增加17.6%。今年前兩個月,整體出口貨值同比激增37.6%,反映增長動力隨著全球貿易和生產活動恢復進一步轉強,同期進口貨值則同比增加28%。
在關家明看來,香港經濟正在緩慢復蘇,“就外部而言,我們預期香港將受益于不斷改善的全球前景。大部分行業有望在今年第二季度重返正常水平。然而,考慮到失業率仍在上升的不利因素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持續,這種勢頭只會在下半年有更明顯的上升。”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學家劉健恒透露,大多數受訪者對今年的供應鏈挑戰表示擔憂,“無論成本上升、供應短缺、勞動力市場緊張或人民幣升值,60%以上的受訪者都表示了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顯示人民幣國際化有望在未來幾個季度明顯加速。2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已經開始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該比例超過全國范圍內的官方數據。官方數據顯示,2021年2月,中國商品貿易總額約有15%是以人民幣結算。
同時,21%的受訪者中,略超過一半的人預期2021年人民幣使用率將會增加,其余大多數人則預期不會有變化。另有 16%的受訪者目前未在國際貿易中使用人民幣計價,但計劃在2021年開始使用。
針對人民幣匯率走勢,有一半受訪企業認為,人民幣兌美元將維持在現水平窄幅波動;而渣打預期人民幣匯價短期會處于穩定水平,展望至今年底有輕微升值空間。
“市場對人民幣輕微的中性至升值偏向與我們的觀點一致,中國的穩健增長以及受全球量化寬松和指數納入推動的持續資本流入,可能會繼續支撐人民幣。”劉健恒指出。
然而,他坦言,與一年前相比,受訪者普遍表示跨境資金流動變得更困難,而非更容易。這反映出相關的政策仍有較大的放寬空間,“受訪者希望看到更多跨境管道、更多配額、更簡單的賬戶結構要求和簡化的結算流程等,最新推出的跨境資金池舉措正是朝著這個方向改進。”
疫情之下跨境電商、進出口發展很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在快速推進。據央行深圳支行數據,2020年深圳跨境人民幣業務實現逆勢增長,全年收付規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達到2.5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46%。今年前兩個月,人民幣已超越美元,成為深圳第一大跨境收支貨幣。深圳銀行業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為出口電商辦理跨境人民幣便利化收款金額達613.5億元。
中銀香港副總裁王兵此前亦表示,該行現有的大灣區企業客戶中,提出跨境或全球資金管理需求的企業數量較去年底大幅增長30%,顯示企業對跨地區、全球化業務布局的需求殷切,該行成功協助數百家跨國企業實現資金集中管理。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