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浙江省長興縣畫溪街道的新能源小鎮“城市客廳”,采用分布式光伏建筑一體化發電系統。 新華社記者 徐 昱攝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低碳轉型。
建筑行業的確是碳排放大戶。《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0)》顯示,2018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3億噸,占全國碳排放比重的51.3%。
建筑行業的低碳轉型迫在眉睫,建筑行業低碳發展正采取哪些措施?碳達峰、碳中和給行業發展帶來了哪些機遇?
存量大、新增多、排放高
“可以說,建筑領域的減碳已成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一環,對全方位邁向低碳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翠坤說。
在低碳發展方面,建筑行業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王翠坤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問題。
一是鏈條長、環節多、精準管理難。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建筑業工業化程度較低、建造技術尚有提升空間,建筑業傳統生產方式仍占據主導地位。我國新增建筑的工程建設每年產生的碳排放約占總排放量的18%,主要集中在鋼鐵、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生產、運輸及現場施工過程,建筑全產業鏈低碳化發展任重道遠。
二是既有建筑存量大,碳排放高。我國是世界上既有建筑和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數據顯示,我國現有城鎮總建筑存量約650億平方米,2020年我國房屋新開工面積224433萬平方米。不少既有建筑存在高耗能、高排放的現狀。
三是建筑行業節能減碳面臨空前挑戰。隨著人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我國建筑領域的碳排放量在未來10年內仍會有所攀升。實現碳達峰,建筑行業節能減碳面臨重大挑戰。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轉變建造方式、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是實現建筑領域減碳目標的重要舉措之一。
低碳要貫穿全生命周期
建筑領域低碳發展應該從哪些方面發力?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梁俊強認為,建筑碳排放與建筑用能密切相關,減少碳排放必須從節能開始。
他表示,我國建筑節能已經做出了不懈努力。一是不斷提高節能標準,我國建筑能耗強度已達到先進國家水平;二是法規體系基本健全,形成一套新建建筑節能、既有建筑節能、建筑運行節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法律制度;三是技術創新成效顯著。從“十一五”到“十三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均對建筑節能、綠色建筑等方面有所涉及,產出一大批科研成果,有力支撐了建筑節能事業發展。
通過一系列舉措,我國在建筑領域的減排工作取得了明顯效果。《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0)》顯示,全國建筑全過程能耗及碳排放增速由“十一五”期間的7.4%下降至“十二五”期間的7%,“十三五”期間則進一步下降至3.1%。
“用碳的視角重新審視建筑綠色發展,還有許多新的要求。需要構建目標指標體系、標準技術體系、政策法規體系、監測考核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建筑領域綠色、低碳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積極貢獻。”梁俊強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在開展相關研究。
王翠坤認為,要注重新建建筑全產業鏈低碳化發展。她建議:“新建建筑的設計、材料生產、施工建造等環節,都必須加大低碳化的考量。”
設計階段,應從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角度考慮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一方面,應該持續提升城鎮新建民用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能效;加快推動近零能耗建筑規模化發展,鼓勵積極開展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建設。另一方面,結構設計統籌考慮建筑全生命周期包括震后修復等因素影響,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同時注重加大綠色建材的應用。生產和建造階段,加大綠色建造力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從而減少碳排放。
遠大住宅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唐芬認為,真正的綠色建筑要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內盡可能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污染,而并非僅僅依靠后期通過增加很多所謂的節能設備降低能耗,這不是綠色建筑應有的形態。
蘊藏新的發展機遇
建筑領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對于全行業轉型發展,是挑戰也是機遇。
2020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發布的《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提出,到2022年,當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70%,星級綠色建筑持續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斷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斷完善,裝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穩步提升,綠色建材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各地也出臺了相關文件,明確了綠色建筑的發展目標。從中可以看出,裝配化建造方式、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新型建材等,都蘊藏了不少發展機會。
裝配式建造方式對于綠色建筑的推進意義重大。相比傳統建造方式,裝配式建筑可以節水90%,降低70%的廢物、廢渣以及大氣污染。近年來,不少企業已經在裝配式建造方式的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萬科集團于2003年開始發展裝配式建筑,成立了萬科工廠化中心,從2007年起在全國推廣裝配式建筑。碧桂園集團在珠海的金灣平沙項目在土地出讓中明確要求采用裝配式技術,建筑單體預制率約20%,裝配率達40%。
此外,還有很多企業在積極探索被動房建設。被動房是指通過節能設計并依靠自身優越的保溫性及氣密性,從建筑技術層面綜合利用太陽、照明、人體和電器散熱等所有自然得熱的方式配以置換式新風系統,實現室內恒溫、恒濕、恒氧。龍湖集團和奧潤順達集團共同打造的河北高碑店·列車新城項目,應用了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生態修復、太陽能光伏發電等多種模式。
一些節能部品也有望迎來新發展機遇。比如,門窗流失的建筑能耗占總建筑能耗的比重很高,推廣節能門窗對提高建筑壽命、實現建筑節能有重要意義。
“企業要抓住推進建筑領域低碳轉型機會,提前布局,參與研究。”梁俊強說。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記 者:亢 舒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