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增加公共產品有效投資”到“發揮有效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作用”,再到“擴大有效投資”,自2015年以來,“有效投資”已經連續7年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當下,有效投資對于拉動內需的作用將更為凸顯,從而對拉動經濟增長發揮關鍵作用。
南都記者梳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發展改革委官網消息,除了黑龍江省,目前全國其他30個省份均已不同程度公布了今年的重大項目投資計劃。其中,9個省公布了重點建設項目的總投資額,加起來超過20.5萬億;16個省公布了年度計劃投資額,加起來超過7萬億。
從項目布局來看,交通、水利、能源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仍是投資重地,新基建和技術改造的投資分量也在加重。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投資咨詢(研究)中心主任劉金山對南都記者分析,從供給側來看,有效投資就是與現在及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匹配的投資,比如道路、橋梁、醫院等公共基礎設施,既與當下發展相匹配,又具有前瞻性,照顧到“十四五”甚至2035年的遠景需求。而從需求側來看,有效投資就是資金的融資能力、政府的財政狀況是可以支撐的投資。
“兩新一重”寫進多省投資計劃
后疫情時代持續助力經濟穩增長
從各省重點項目投資計劃的來看,項目數從數百到數千不等,投資額從百億到萬億不等。河北、江西、云南、陜西、廣西、北京、海南、山西、河南等9個省份公布了今年的重點項目投資總額,除了海南省,其他8個均超萬億,加起來超過20.5萬億。其中,云南最多,總投資高達4.8萬億,河南和廣西緊隨其后,分別為4.4萬億和3.5萬億。
有16個省份公布了2021年重點項目計劃完成投資額,加起來超過7萬億。其中,河南是唯一一個年度計劃投資額超過萬億的省份,海南是唯一一個低于千億的省份,共安排省重點(重大)項目129個,總投資3810億元,年度計劃投資782億元。
而“兩新一重”被明確寫進了許多省的投資計劃中。兩新一重,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2020年5月,“兩新一重”首次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今年,“兩新一重”繼續寫進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且仍被放在“擴大有效投資”的內容板塊里。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2020年在疫情之下我國宏觀經濟內生需求遭遇強大沖擊,各個主要經濟指標均快速下跌。在房地產投資與基建投資的拉動下,GDP不變價當季同比在二季度實現轉正,GDP不變價累計同比在三季度實現轉正。
“2021年我國宏觀經濟尚處于恢復性增長階段,在此背景下,為了將GDP增速維持在一定水平,需要擴大包括新型城鎮化在內的有效投資,預計今年投資的增速不會太差。”鄭后成說。
在已公布的省份中,河南的年度計劃投資額最高,2021年計劃投資1.1萬億,共列重點建設項目1371個,總投資4.4萬億元,涵蓋了“兩新一重”等七大領域;遼寧計劃從2020年到2022年,實施“兩新一重”第一批重點項目2002個,總投資8208億元;山東聚焦“十強”產業、“兩新一重”、社會民生等領域,謀劃推出1600個以上省級重點項目;青海要圍繞“兩新一重”關鍵領域,開工建設、謀劃儲備一批支撐力強、帶動作用明顯的重點項目;寧夏梳理謀劃重大項目1140個,年度計劃投資約1540億元,其中新增了“兩新一重”、擴大內需、社會治理、城鄉融合發展等細分領域……
事實上,除了自2020年起被頻繁提及的新基建,新型城鎮化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其實每年都被強調,早已成為各地投資的“例牌菜”。
廣州市南沙區明珠灣大橋項目。南都記者 何玉帥 攝
在鄭后成看來,新基建與能源、水利、交通等傳統基建差異較大,而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概念比較接近。雖然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在上升,但是離成為主導產業尚有較大距離,“兩新一重”中的新型城鎮化以及重大工程,即房地產投資與傳統基建投資還是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的“中流砥柱”。
“尤其是新型城鎮化,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其著墨甚多,且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的產業結構將進一步優化,宏觀經濟新舊動能將順利轉換,新基建或者說戰略性新興產業遲早將成為我國的主導產業,具體的時點,可能在我國的城鎮化率到達國際水平的時候。”鄭后成說。
新基建投資增速加快
撬動社會資本要完善政策與機制
新基建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官方的表述中,是2018年底中央經濟會議中提出要加快“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以及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此后連續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4月下旬,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范圍(信息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一個月后,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徐憲平課題組在中性情景下預測,2020年到2025年,以5G網絡、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云計算、固定寬帶、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等重點領域投資總規模約為17.5萬億元,年均增速約為21.6%。由此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產業規模增加約2.8萬億元,年均增速約為22.6%。
而新基建投資的持續提速,這在今年各省的重點項目投資計劃中也頗為明顯。經過梳理,南都記者發現,所有已披露重點投資計劃的省份全部包含新基建相關內容,其中部分省份提出了非常具體的目標。
比如,吉林今年要建設5G基站1.5萬個以上,實現縣域核心城區5G網絡全覆蓋,一般城區基本覆蓋,還要新建吉林省能源大數據智慧中心;甘肅將啟動全省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爭取布局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國家樞紐節點和區域智能計算中心;山西將再新建5G基站1.5萬座,加快推動市縣城區5G網絡全覆蓋,推進新型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和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建設;廣東要實現5G網絡粵東粵西粵北主要城區全覆蓋,打造珠三角5G網絡城市群;天津將實施寬帶“雙千兆”工程,累計建成5G基站3.3萬個等等。
不過,與“鐵公基”相比,新基建與企業的關系更為密切,民間資本進入的門檻也更低。業內普遍認為,各地新基建投資的持續加碼將給民企帶來巨大機遇,尤其是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民營高科技企業,投資意愿強烈。
中國移動通信中山分公司加快5G基站建設。南都記者 吳進 攝
西南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首席分析師葉凡認為,新基建建設資金主要有四個來源,一是財政資金,二是社會資本,比如互聯網三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先后宣布在新基建領域布局,加碼和搶灘新基建,三是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四是銀行貸款,以市場化手段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提高民間資本活躍度,撬動市場化資金參與“新基建”等重點項目的投資建設。
而要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劉金山認為,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通過政府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相結合的方式來做會更好。只要是這個公共基礎設施能夠產生現金流,就有條件吸引社會資本的進入。
鄭后成則建議,要改善地方營商環境,尊重契約精神,同時給予民企與國企同樣的投資條件與待遇,并完善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與機制。
技改投資投入少、見效快
將拉動新一輪制造業投資上行
除了“兩新一重”,“技改”也是今年各省投資計劃里的高頻詞。技改全稱為技術改造,主要指的是利用先進的技術改造落后的技術,用先進的工藝和裝備代替落后的工藝和裝備,從而實現內涵擴大再生產,達到增加品種、提高質量、降低原材料消耗以及提高經濟效益。
南都記者梳理發現,至少有9個省份明確2021年將重點發力技改項目,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包括浙江、福建、山東、河南、內蒙古、江蘇、上海、北京、廣東、廣西等。
其中,浙江省全年“六個千億”產業投資中,重點技改投資就達1500億元,占比1/4;福建提出今年完成500項以上省重點技改項目,推動傳統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上海要大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鼓勵重點產業和企業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項目600項;廣西將在去年的基礎上開展新一輪“千企技改”。推動傳統產業生態化綠色化改造,打造綠色工廠20個以上,加快六大高耗能行業節能技改。
鄭后成認為,除了國家重視,今年很多省份把技改作為另一大投資重點的原因還在于,技改投資的優點是投入少、見效快,不僅有效避免重復建設,還能優化資源配置與產業結構,能夠有效提高企業競爭力,全面推動技術進步與創新。
光大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則認為,技改將拉動新一輪制造業投資上行,成為今年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我國部分產業對外依存度較大,在中美科技競爭加劇背景下,產業基礎再造和提升刻不容緩。在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政策推動下,高新技術及新興產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引領新一輪的制造業投資。
來源:南方都市報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