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公布了部長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為大家揭曉了2021年的主要財政政策。盡管會議上再次強調了積極的財政政策,但細節與重點頗多,預示著今年的財政政策,將極不尋常:
加強財政資源統籌,集中財力辦大事
在外部形勢不明朗、加強國內經濟循環的大背景下,財政部提出要進一步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加強公共資源綜合管理,把政府各類收入按規定全面納入預算,實現政策集成和資金協同。
這意味著地方政府的行政資源、可用財力將會進一步“集中化”,并通過資源統籌來時刻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體現在財政支出上,也會進一步向社會熱點問題、重大項目建設、去杠桿帶來的風險問題傾斜,預示著2021年的政府治理工作,將不會平靜。
艱苦奮斗,緊日子作為長期方針政策
自2019年以來,財政始終強調“財政要過緊日子”,但在今年的會議上再次出現了變化:
一方面將“緊日子”的范圍從財政擴充到“黨政機關”,未來壓縮預算、勒緊褲腰帶的范圍可能越來越廣,從政府部門到事業單位,從行政機關到國有企業,都將面臨著經常性支出的壓縮,以集中有限的資源來應對未來的困難;
另一方面明確了“緊日子”將是長期方針,不僅僅是眼下的“共克時艱”,而將是常態化、與廉政建設共同推進的主旋律。這意味著財政制度還將啟動新一輪改革,尤其是在財政支出管理的精細化、政府決策的公開化等領域,將會有新的動作。
盡管2021年的財政政策還將延續2020年的總體寬裕,但在資金使用方面卻將顯得越來越緊;越來越多的資金強調“專款專用、定向支出”,財政資金的定向化趨勢將會進一步擴大。
高度警惕防范涉及財政領域的重大風險
隨著政府債務、類政府債務規模的擴大,地方債務問題,尤其是地方隱性債務問題的潛在風險開始被廣泛擔憂,2020年下半年頻繁出現的違約事件也讓財政部對債務問題高度重視。
在處理政府隱性債務的問題上,部長提出:“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這項工作必須持之以恒、一以貫之、不留后患。”,這顯示出財政部對于風險的高度警惕與重視,也預示著今年對于地方債務問題一定會有重大改革落地。
盡管財政部表示高度防范風險,但零星事件的發生不可避免。對于市場來說,龐大的地方債務早已牽一發而動全身,規模龐大的城投債、非標政信產品,將出現快速的波動。
可持續發展,兼顧穩增長和防風險需要
在“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下,2021年的財政支出、新增地方專項債券規模還將處于高位。但與2020年特殊情況不同的是,今年的積極財政絕不會像去年一樣寬松,而是帶上了“緊箍咒”——需要維持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
這就使得今年的積極財政將是非常彈性的。在外部環境變化、經濟增長乏力時,將加大支出規模,管控上也會有所放松;而在1月這樣經濟復蘇良好,外部環境穩定時,則聚焦于內部風險。所以我沒看到了2021年的專項債券額度始終未曾下達,增長良好時,積極財政是可以暫緩的。
精準滴灌、提質增效,完善政策實施機制
那么,積極財政究竟何時才會發力?財政工作會議上也給了我們答案:
一是推動宏觀政策與微觀需求緊密結合,即宏觀政策需要時積極財政跟上、微觀需求出現時積極財政跟上,根據推動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的需求,隨時調控財政資金、財政政策的下達。
二是“資金跟著項目走”,合理擴大專項債券資金的使用范圍。這一思維的核心在于“把錢花到該花的地方去”、“把錢花到具備條件的項目上去”,2021年我們會看到地方專項債券的政策可能再次出現轉向,專項債券的使用范圍可能還將出現變化,對于不同地區間的債券額度分配也將進一步體現“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
三是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作為國內外經濟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財政資金還將進一步“打通堵點”,通過市場化改革的方式,進一步促進經濟內循環、激發有效需求。這意味著產業基礎類項目、跨區域的市場建設項目、土地制度等生產要素改革即將再次推進,基建“補短板”與“兩新一重”依然是2021年地方政府投資的主要內容。
總的來看,2021年的財政政策將“宏觀寬,微觀緊”,為了應對風險與挑戰將會為財政政策留出很大的空間和余力,但在執行與供給上會有極大的靈活性,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進行分類施政。
這意味著我們將看到不同季度間財政政策的反復轉向,2021年的財政政策極不尋常。
本文來源:中國擬在建項目網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