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在該省第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作省政府工作報告時做出了上述表示。馬興瑞說,廣東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015年為7.5萬億元,2020年超過11萬億元,年均增長6%,總量連續32年位居全國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9367億元增加到12922億元、年均增長6.6%,是全國唯一突破萬億元的省份。
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0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110760.94億元,同比增長2.3%。
2020年下半年以來,廣東省規模以上工業生產恢復加快,月度增幅連續7個月實現正增長,其中12月增長8.5%,增幅創年內新高。化學纖維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汽車制造業分別增長40.8%、29.1%、24.9%和22.6%。
對于2021年,馬興瑞說,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左右。
粵港澳大灣區國家重大戰略全面實施
2019年,中央先后作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大戰略部署,廣東被賦予重大歷史使命。
對此,馬興瑞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國家重大戰略全面實施,深圳先行示范區開局良好。”
例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顯著提升,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標志性工程建成通車,新橫琴口岸、蓮塘/香園圍口岸正式開通。深交所創業板注冊制、廣州期貨交易所等重大改革落地實施。
跨境合作方面,廣東大力推動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實施境外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科研資金跨境使用、與港澳共建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政策措施,“灣區通”工程取得明顯成效。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重大合作平臺加快建設,新注冊港資企業1.3萬家、澳資企業3280家。
值得一提的是,馬興瑞說:“珠三角核心區發展能級不斷提升,廣州、深圳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佛山進入萬億元城市行列,東莞經濟總量接近萬億元。”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葛長偉在會上作廣東省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報告時也表示,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效應逐步顯現,廣深聯動合作機制進一步健全,首批27個重點合作項目推進順利。
對于2021年的工作部署,馬興瑞提出,一是推動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二是加快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三是全力推進深圳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四是推動廣州深圳深度合作、協同發展。
解決制造業“卡脖子”問題
2020年,廣東科技創新能力大幅躍升,現代產業體系優化升級,但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依然突出。
馬興瑞表示,“十三五”期間,廣東省研發經費支出從1800億元增加到32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從2.4%提高到2.9%,區域創新綜合能力躍居全國第一,有效發明專利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保持全國首位。
同時,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形成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先進材料等7個萬億級產業集群,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從7家增加到14家,規上工業企業超過5.5萬家。
據葛長偉介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取得突破。著眼破解科技“卡脖子”問題,組織實施3批重點領域研發項目和9個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高性能數字信號處理器、機器人服侍系統等重大技術取得突破,部分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產業鏈方面,大力開展“廣東強芯”行動,設立首期規模200億元的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啟動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發布實施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行動計劃,推動1.5萬家企業運用工業互聯網實現數字化轉型,4K電視、風力發電機組、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增長20%、136%、28%。
值得注意的是,葛長偉也表示,產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產業基礎支撐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依然存在,產業鏈供應鏈風險較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是配型有待提升,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尚未形成。
因此,對于2021年,馬興瑞提出,要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和創新生態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其中包括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做強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
在基礎研究方面,強化應用基礎研究主攻方向,積極參與國家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爭取在信息光子、新材料等領域啟動新一輪部省聯合重點專項。深入實施“廣東強芯”行動,加快在集成電路、工業軟件、高端設備等領域補齊短板。精準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粵港粵澳科技創新聯合資助計劃,瞄準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科技、生命健康、種子科學等前沿領域加強研發攻關,加快培育未來產業。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