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經接近尾聲。
這一年是災難之年,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這一年也是轉折之年,許多人、許多行業因疫情的爆發,命運從此改變。
年末將至,讓我們盤點一下這“魔幻”的一年里,建筑業發生了哪些事。
01
新冠肺炎疫情
無論哪個行業,提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都是不可忽略的關鍵詞。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國的經濟按下暫停鍵,同時,為各行各業的正常復工帶來極大阻力。
對勞動密集型的建筑業而言,疫情的爆發不僅導致復工延遲,且復工后由于疫情防控需要,項目的建設管理會更加嚴格,進一步對項目原有進度造成影響。此外,疫情的防控費用又會加大項目的成本壓力。如果復工后出現聚集性疫情,還會導致項目停工,使企業遭受巨大損失。
不過,就算面臨工地停工、復工延遲的風險,眾多企業依然不忘自身的社會責任,積極捐款捐物,為抗擊疫情做出應有貢獻:海外裝飾積極援建武漢雷神山和火神山醫院;萬德建設集團援建湖北省婦幼保健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隔離病房;美芝股份援建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應急園區;建藝集團助力荊州市人民醫院荊北新院應急備用病房改造......
02
新基建
今年以來,對“新基建”的討論熱度始終不減,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出臺政策支持新基建,各行各業也都加碼布局。對建筑業而言,國家加快部署新基建,或將為行業提供新的增長點。
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即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同時提出“研究出臺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指導意見”。
具體來看,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了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融合基礎設施包括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創新基礎設施則包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內容。
03
雙循環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會上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的提出,特別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對處于疫情肆虐背景下的中國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而新格局下,各行業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引申到建筑行業,或將產生以下幾方面影響:
房地產行業調控趨緊
發展內循環經濟,重點是提高消費者的意愿和能力,在無法增加收入的前提下,高房價嚴重抑制了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對此在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度強調“房住不炒”和“三穩”“目標,房地產的收緊造成建設投資的降低,對建筑行業有一定的影響。
基礎設施的投資加大
在中央高層會議中提到:要加強高鐵貨運和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建設,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等,這是建筑行業的一大利好。
區域經濟發展加快
加強中西部大型城市如武漢、鄭州、成都和重慶等加強城市建設與經濟開發,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加快城市建設進程,利于建筑行業發展。
消費升級帶來新的建設需求
隨著中國居民收入的提高和中國政府的大力推動,國內市場需求將一步擴大且帶來帶來部分有能力消費者需求服務需求的升級,這將會催生新的建設需求,為建筑業提供新的得市場。
04
資質改革
雖然建筑業的資質改革每年不斷,但今年的力度是最大的,對行業的影響也是空前的。
7月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發布《建設工程企業資質標準框架(征求意見稿)》,擬大幅壓減建設工程企業資質類別和等級。
11月11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明確“將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企業資質類別和等級由593項減至245項,除最高等級綜合資質和需跨部門審批的資質外,將其他等級資質一律下放至省級及以下部門審批”。
點擊藍字回顧:《建設工程企業資質標準框架(征求意見稿)》
05
農民工工資
1月17日,中國政府網公布了《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以下稱《條例》),2020年5月1日起施行。《條例》規定人工費撥付周期不得超過1個月,逾期罰款,未實名登記不得進入施工現場,追責政府項目拖欠,壓實建設單位9大責任,特別是建設單位應擔的責任。
點擊藍字回顧:《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
06
工程款
7月14日,國務院印發《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以下稱《條例》),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條例》圍繞保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強化機關單位和大型企業誠實守信、優化營商環境做出規范。規定支付工程款不得超過60天,逾期支付利息。
點擊藍字回顧:《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
07
智能建造
7月28日,住建部、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等。
《意見》指出建筑業目前的生產方式仍然比較粗放,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并為推進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加快建造方式轉變,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提出指導意見。
同時,明確到2025年,我國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產業體系要基本建立,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初步建立;到2035年,我國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取得顯著進展,企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產業整體優勢明顯增強,“中國建造”核心競爭力世界領先,建筑工業化全面實現,邁入智能建造世界強國行列。
該文件的出臺,為我國建筑業未來5年甚至15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08
工程總承包
2019年12月2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工程總承包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工程總承包管理辦法》),該辦法自2020年3月1日正式施行。作為政府部門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工程總承包管理辦法》的正式施行,一方面能推動工程總承包的發展,一方面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
09
信用等級
2020年12月9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建筑市場信用信息分級標準(征求意見稿)》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加快推進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規范建筑市場秩序。
明確:
1、建筑市場失信行為信息實行分級管理,按照性質、危害程度的不同分為A級、B級、C級等失信等級。A級失信行為信息的公開期限為6個月——3年;B級失信行為信息的公開期限為3個月——1年;C級失信行為信息的公開期限為1個月——6個月。建筑市場主體“黑名單”信息管理期限為自被列入名單之日起1年。
2、施工單位失信行為信息分級標準;
3、注冊建造師失信行為信息分級標準;
4、列入建筑市場主體“黑名單”的失信行為目錄。
10
群星隕落
這一年,在全球建筑界,有6位建筑設計大師相繼離我們而去:
Superstudio創始人阿道夫·納塔利尼
2020年1月23日,意大利Superstudio聯合創始人阿道夫·納塔利尼(Adolfo Natalini)去世。
阿道夫·納塔利尼(Adolfo Natalini)設計了意大利科莫的Alzata Brianza銀行,并成功進行了烏菲茲美術館和佛羅倫薩大教堂博物館的改建。
尤納·弗萊德曼
2020年2月22日,尤納·弗萊德曼(Yona Friedman)逝世,享年96歲。
他是一位出生在匈牙利的法國建筑師和理論家,提出了很多創新理論。同時,他曾在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最負盛名的大學任教。他所設計的裝置作品曾在威尼斯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等地展出。
維托里奧·格雷戈蒂(Vittorio Gregotti)
2020年3月15日,意大利建筑師維托里奧·格雷戈蒂(Vittorio Gregotti)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享年93歲。
維托里奧·格雷戈蒂(Vittorio Gregotti)與中國關系密切,上海 “一城九鎮”計劃浦江新鎮的規劃建設(2001年)、外灘源改造規劃設計(2002年)、外灘金融貿易區規劃設計(2003年)等項目格雷戈蒂都參與設計。
李道增
2020年3月19日,我國著名建筑學家、建筑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首任院長、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建筑師李道增因病逝世,享年90歲。
李道增一生專注于研究劇場建筑領域,在該領域堪稱 “開山第一人”。其代表作包括清華大學百年會堂、北京天橋劇場、中國兒童劇場等,他的著作《西方戲劇劇場史》是我國首部跨戲劇與建筑兩個學科的學術專著,在建筑領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邁克爾·索金(Michael Sorkin)
2020年3月26日,美國建筑師、規劃師和評論家邁克爾·索金(Michael Sorkin)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享年71歲。邁克爾·索金參與了我國的很多城市規劃項目,比如西安機場辦公大樓、西安森林公園、武漢清潭湖科技園區等。
Edward B.Tuttle
2020年6月21日,建筑師Edward B.Tuttle去世,享年75歲。1988年,Tuttle設計的安縵全球首家度假村泰國Amanpuri開業,讓他名聲大噪。Tuttle將當地文化與自然融于建筑的理念,奠定了安縵度假村之后的設計基調,更讓Tuttle成為6位安縵御用設計師之一。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