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大灣區城市的經濟形勢如何?
截至11月3日,大灣區內地9個城市中,已經有8個城市公布了三季度經濟數據,唯一尚未公布三季度經濟數據的深圳,也已經披露GDP增速。
數據顯示,除了佛山和中山,大灣區9大城市中的7個城市GDP增速成功“轉正”。其中,廣州以1%的經濟增速、深圳以2.6%的經濟增速領跑大灣區。
為何廣州和深圳能夠在GDP總量最大的情況下,仍然在珠三角9市中增速最高?全力保住市場主體,是兩個城市的共同選擇。
公開數據顯示,廣州今年前三季度實有市場主體同比增13.62%。同時,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深圳走訪獲得的文件,截至2020年9月25日,深圳商事主體達到3480900戶,同比增長8.9%。
“市場主體的增長,對經濟增長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畢竟生意是市場主體做的,經濟和產值也是市場主體完成的。”中山大學教授林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林江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要從根本上得以恢復,取決于大灣區是否能夠通過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讓灣區的國內大循環目標得以實現。而在此大格局中,無疑需要進一步發揮深圳和廣州的領頭羊作用,從而為整個大灣區經濟的進一步恢復注入新動力和活力。
三季度“成績單”
今年前三季度,珠三角9個城市中,已經有7個實現GDP增速“轉正”。
具體來看,東莞增長0.2%,惠州增長0.3%,江門增長0.3%,肇慶增長0.5%,珠海增長0.6%,廣州增長1%,深圳增長2.6%。
為何廣州和深圳能夠成為增速“領頭羊”?具體來看,廣州的工業和外貿恢復良好,9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2.2%和12.9%。同時,前三季度,廣州市外貿進出口總值7041.8億元,同比下降1.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6.2個百分點。
而深圳則得益于信息產業的發達。10月底,據深圳市長陳如桂在2020金磚國家未來網絡創新論壇上的表態,今年前三季度深圳GDP逆勢增長2.6%,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約占全國1/6、占全球1/10,增加值占深圳GDP比重近1/5,今年前三季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3.4%,三季度單季增長8.1%。
林江指出,兩個城市在三季度GDP增速表現較好,有很多因素,比如廣州和深圳作為大灣區的核心城市,產業基礎雄厚,對于招商引資項目的吸引力較強。加上兩個城市的財政能力也相應地較其他灣區城市充裕,人口相對集中,通過投資拉動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效也會比較好。同時,這兩個城市的人口之中,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也較其他城市更為集中,數量也較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通過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是珠三角城市GDP轉正的重要因素之一。具體來看,中山市以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4%,排名已經公布三季報的大灣區城市增速第一位。其中,工業投資增長59.1%,增速較1-8月提高7.1個百分點。
此外,前三季度,惠州固定資產投資1729.93億元,同比增長14.7%,排名珠三角第二位。珠海、東莞、廣州、江門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11%、9.1%、6.3%和5.4%。
不過,今年前三季度,佛山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下降4.7%,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3.7個百分點。佛山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為-2.3%,中山GDP增速-1.4%,成為大灣區珠三角9城中GDP尚未轉正的城市。
林江表示,佛山作為一個制造業為主的城市,三季度GDP表現相對較差,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要成為以內需為主導的,靠國內大循環推動經濟增長的經濟體,依然有較長的路要走。
“隨著外循環的動力在弱化,加上受到疫情影響,包括佛山在內的城市的制造業企業受到影響。畢竟要真正拉動內需,還需要國內居民的收入普遍得到提高,而這個目標在短期內得到實現不太容易。”林江表示。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7.2%,沖擊了相關制造業城市。不過,隨著居民收入的恢復,未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望持續恢復,將對佛山這類制造業城市的經濟回暖起到重要作用,整個大灣區城市的經濟也將進一步回暖。
大灣區城市基本呈現的經濟面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基本“轉正”,但是第二產業仍然普遍下跌。其中,佛山第二產業增加值4053.14億元,下降4.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244.24億元,下降4.1%。
林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全國最有條件通過“雙循環”相互促進從而推動國內大循環進程的,因為大灣區城市是我國眾多城市之中對外開放度最高的,如果在未來一段時間里能夠通過進一步改革和創新推動灣區對國內市場的深度開放,那么就相當于把國內國際雙循環無縫對接,內外循環雙輪驅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也將率先在灣區呈現。
多手段保市場主體
大灣區整體經濟的回暖,帶動了新增就業崗位的增加。以廣州為例,前三季度廣州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1.14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
這背后是大灣區多個城市保住市場主體的努力,因為“保市場主體就是保就業”。這包括改善營商環境,提供資金支持減免相關稅費,扶持和孵化新興市場主體等手段,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利用政策手段對企業有針對性地“拉一把”。
深圳市場監管局相關人士表示,在疫情期間,他們推動外貿產品轉內銷,并提供了相關的便利。
“深圳是一個出口大市,我們對于深圳的外貿企業提供了外貿產品轉內銷的相關標準,因為很多出口企業的產品只獲得了國際認證,沒有申請國內的認證。”深圳市場監管局相關人士表示,“我們只要去評估獲得國際認證的產品標準比國內的標準不低,那么就認證他們不需要國內的證明,可以直接轉內銷,只需要他們進行一個書面承諾,符合國內的標準即可。”
此外,他表示,一些產品在國外有標準但在國內缺乏相關標準的,深圳推動相關團體標準的建設,并開展相關的認證培訓,為企業提供咨詢和引導。
扶持受疫情沖擊的相關企業轉產防疫物資,也成為廣州等地保市場主體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如,受疫情影響,主營香水香氛生產研發的廣州市雪蕾化妝品有限公司的主營業務受到嚴重沖擊。雪蕾項目總監翁彤表示,在最嚴重的時候,她們主營的香水業務出現了行業70%以上的需求減少。而廣州雪蕾因擁有生產乙醇類產品的經驗及資質,在廣州質檢院的支持之下,僅用13天便取得消字號認證并投產消毒產品,企業的業績得到很大的改善。
另外一家廣州的企業——廣州綠成餐飲供應鏈有限公司的總裁陳琳表示,他們公司是南沙區一家集生產、自建冷藏冷凍倉儲及冷鏈運輸的餐飲一站式供應鏈企業。受疫情影響,今年初經營非常艱難,公司營業額一度遭遇斷崖式下跌。南沙區政府制定了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派員上門進行防控指導,也為全區冷庫、冷鏈物流企業的重點員工提供了免費的定期核酸檢測。
“現在,我們日常經營已經恢復到疫情之前九成左右的水平。”他表示。
廣州和深圳今年也出臺了多個政策,促進市場主體的增長。
今年8月,深圳公布了《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若干措施》,提出6方面共計36條服務舉措,以期進一步優化深圳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此外,在疫情暴發期,深圳市曾出臺實施“深圳惠企16條”,全方位幫助企業復工復產、減輕稅費負擔、穩定現金流,為企業減負超600億元。
10月27日,廣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二次會議審議《廣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修改稿)》,從“無事不擾”、創新“容錯”、區域協同等方面優化營商環境,比如,制定“證照分離”改革事項清單,探索“一業一證”審批模式改革,以清稅承諾制度推動實現企業注銷一次辦結,提升企業開辦、注銷的便利度。
在保住市場主體的多重努力之下,廣州和深圳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單:今年前三季度,廣州全市實有市場主體256.77萬戶,同比增長13.62%。截至2020年9月25日,深圳商事主體達到348.1萬戶,同比增長8.9%。
不僅僅是廣州和深圳,大灣區其他城市也在積極保市場主體。比如,珠海出臺了《珠海市2020年開展營商環境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方案》,佛山市印發《佛山市進一步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2020年工作要點》,惠州市印發《惠州市開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工作方案》,肇慶市出臺《肇慶市加快推進“一次辦成一件事”精細化智能化便利化政務服務改革實施意見》。
數據顯示,9月末,東莞全市工商登記注冊戶數131.20萬戶,同比增長8.7%。珠海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商事主體3.50萬戶,實有商事主體總數36.99萬戶,同比增長4.8%。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熱線
關注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