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江蘇省住建廳發布了《關于推進智慧工地建設的指導意見》。除了江蘇,早在4月13日,重慶市住建委印發了《重慶市2020年“智慧工地”建設工作方案》。此外,遼寧、湖南、成都等地也先后推進了“智慧工地”建設,智能化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2017年起,“智慧工地”逐步進入政策視野,此前則多為建筑施工企業出于自身需求開展的創新應用。尤其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印發后,“智慧工地”的應用價值及現實意義漸成共識。
當前,針對“智慧工地”的頂層設計尚未明確,各地關于“智慧工地”的概念界定和路徑設計也各有千秋。綜合多地文件,可以將“智慧工地”理解為基于信息技術,圍繞建筑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建立支撐現場管理、互聯協同、智能決策、數據共享的信息化系統,實現信息技術與現場管理深度融合的新型施工管控模式。
要而言之,“智慧工地”旨在為工程施工項目裝上“智慧大腦”,通過采集、集成和應用建筑施工數據,實現對于施工現場的信息化監管。
信息采集:打破“信息孤島”
施工現場散落著類別多、數量大的信息,涉及政府監管部門、建設、施工、監理、設計和材料供應商等諸多主體,需服務于質量、安全、成本、工期等控制需要。
為改變傳統工地中信息重復采集、交叉上報、冗余嚴重、更新滯后等信息管理現狀,“智慧工地”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傳感器等先進信息化技術手段,提高數據獲取的準確性、及時性、真實性和完整性,致力于滿足項目管理者對現場作業過程所需數據的及時獲取、共享和溝通。
針對現場管理中較為突出的“信息孤島”現象(表現為功能上不關聯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換、信息與業務流程和應用相互脫節),“智慧工地”著力打破信息之間的互聯互通障礙,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信息交互關系,既在“信息孤島”間架設橋梁、實現大數據融合,也為破除“信息壁壘”、填平孤島重建奠定基礎。
響應《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針對施工類企業提出的“建立基于BIM的項目管理信息系統”號召,各地也要求逐步推進BIM技術,以降低信息在各環節傳遞過程中的衰減,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遞和共享。
系統集成:匯集多元力量
在優化信息采集的基礎上,“智慧工地”還需將軟件、硬件、技術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關聯、統一協調的系統之中,使信息達到充分共享,在此基礎上可以對施工現場的人、機、料、法、環等資源進行集中管理。
針對市場上施工現場管理信息系統多而雜的近況,“智慧工地”通過完善并集成項目管理、勞務管理、物資材料管理等系統,將施工現場所應用的各類小而精(雜)的專業化系統集成整合為各功能模塊集成統一的系統平臺。如《重慶市2020年“智慧工地”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智慧工地應具備人員實名制管理、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安全管理、工程監理報告、工程質量驗收管理、建材質量監管、工資專用賬戶管理6項元素,江蘇省《關于推進智慧工地建設的指導意見》也明確智慧工地應涵蓋現場應用、集成監管、決策分析、數據中心和行業監管等五個方面內容。
與此同時,“智慧工地”還有意提高BIM、LBS、VR、AR等技術應用軟件和系統的集成程度,一方面提高信息技術集成應用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決市場存在的軟硬件集成難、系統選型難等問題。
數據應用:升級項目管理
信息的采集和系統的集成都是為了發揮大數據智能化對提升施工項目管理效能的價值。在前兩步驟的基礎上,“智慧工地”得以在數據應用環節發揮巨大潛能:“了解”工地的過去,“清楚”工地的現狀,“預知”工地的未來。
對于各方建設主體而言,“智慧工地”有利于施工精細化管控的實現:通過集中獲取、傳遞、處理、再生與利用項目信息,應用人員安全管理、施工進度監督、車輛未沖洗抓拍、現場設備監控等功能,能夠提高施工現場決策能力和管理效率,助力項目管理“耳聰目明”,長遠來看對于項目管理各方而言也是降低施工成本的創新選擇。
對于監管部門而言,一方面可通過“智慧工地”優化對于施工項目的微觀管理,如《成都市智慧工地線上巡查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各區(市)縣住建行政主管部門(含質量、安全監督機構)負責所監管項目智慧工地線上巡查工作,督促相關責任單位及時整改和處理巡查問題;另一方面可應用“智慧工地”更好實現“現場與市場”聯動管理,落實“現場優秀、市場優選”原則,在建筑企業中普及“以現場促市場、以市場?,F場”觀念,優化對于建筑市場的宏觀管理。
“智慧工地”是建筑業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細化的有效載體,也是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其應用能夠提升行業監管和企業綜合管理能力、驅動建筑企業智能化變革、引領項目全過程升級。當然,其推廣還需以智能技術與智能設備的普及使用為出發點,政策支持、措施保障、督導監管加以輔助。
本文來源:工保網平臺
熱線
關注
置頂